正常腳踩地承重時,從大拇指側向小指側看去,腳底並非平貼於地,而是腳板前後平均著地,約中間有部分懸空,此懸空處稱為足弓。如為扁平足,足弓的部分塌陷變小,此時腳底著地面積增加,嚴重時甚至失去足弓,腳印為整個腳板的形狀;而高弓足的人,足弓明顯增高,腳底著地面積減少,腳印在中間部分會缺了一大塊(下圖)。
正常足弓,其內側腳踝下緣和腳掌骨內側凸起處連線約莫中點處,可摸到一骨突點(如下圖),如骨突點降低為扁平足,骨突點提高則為高弓足。
若此狀況僅在腳底踩地承重時發生,為功能性;如果不論是否承重,均有骨突點位置異常狀況,則為非功能性或先天結構性。功能性可能來自骨盆或肩膀歪斜(如長短腳或脊椎側彎,請看本教室-認識脊椎側彎與長短不一的一雙腳),使得頭部位置非處在正中,因此會調整足弓高低,以讓骨盆或肩膀兩側呈水平等高,維持頭部正中。功能性假如無症狀,通常是不需要接受矯正,而非功能性或先天結構性,通常會影響到腳底以上的所有關節,如造成脊椎側彎(請看本教室-認識脊椎側彎),則需要接受矯正。
若此狀況僅在腳底踩地承重時發生,為功能性;如果不論是否承重,均有骨突點位置異常狀況,則為非功能性或先天結構性。功能性可能來自骨盆或肩膀歪斜(如長短腳或脊椎側彎,請看本教室-認識脊椎側彎與長短不一的一雙腳),使得頭部位置非處在正中,因此會調整足弓高低,以讓骨盆或肩膀兩側呈水平等高,維持頭部正中。功能性假如無症狀,通常是不需要接受矯正,而非功能性或先天結構性,通常會影響到腳底以上的所有關節,如造成脊椎側彎(請看本教室-認識脊椎側彎),則需要接受矯正。
l 扁平足
扁平足可能是結構問題(如骨頭排列,又稱為非功能性),或是功能性,在腳底承重時,會出現腳底過度內翻。通常功能性扁平足,如無症狀,是不需要接受矯正治療,而非功能性,則為了避免進一步影響其他關節,建議接受鞋墊或矯正鞋治療。然不論哪一種扁平足,皆易導致腳底、膝蓋痛,或是腳踝扭傷等狀況發生。
非功能性扁平足,會使得小腿及大腿向內旋轉,膝蓋則向外旋轉,骨盆向前傾,使得梨狀肌受拉扯,可能壓迫坐骨神經(請見本教室-梨狀肌症侯群與坐骨神經)下背處壓力增加,此類病人也常因此出現「駝背」或「圓肩」,如不矯正,長期可能出現腰痛或神經症狀。
l 高弓足
高弓足亦可分成功能性與非功能性。非功能性,又為結構異常,可能是骨投本身排列問題,或是足底筋膜過緊。高弓足的人,也常出現姿勢上的問題(如駝背等),或腳底、膝蓋外側疼痛,甚至嚴重者會影響腰部,可能也會出現腰痛。
當出現下背痛症狀,除了針對腰椎部位做檢查(請看本教室-下背痛知多少?),也需評估是否因扁平足或高弓足所導致。利用矯形鞋墊可改善足弓問題,使下肢和腰部在行走和站立時獲得平穩,以預防各種膝蓋與腰部問題。
對鞋墊或自己孩童足部問題,歡迎來信找葉老師諮詢(E-mail: kennyyeh0217@gmail.com )
對鞋墊或自己孩童足部問題,歡迎來信找葉老師諮詢(E-mail: kennyyeh0217@gmail.com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