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台灣人普遍缺少規律運動,持續坐式靜態生活,或是反覆性勞力活動,在本身體能狀況不佳、姿勢不良或動作不正確下,長時間易出現下背疼痛,平均每五個人當中有四個人一生中曾經或正遭受急性或慢性不等程度的下背痛,且一半的人會再復發。
l 什麼是下背痛?
下背的範圍包括:腰椎(疼痛多發生在第三到第五節腰椎)、薦椎、尾椎和骶髂關節(SI joint),可能因本身椎間盤(脊椎與脊椎間)、周圍肌肉、韌帶、肌腱、關節囊和骨膜出現問題而產生疼痛(見下圖),可能壓迫神經甚至出現下肢問題。
l 為什麼會造成下背痛?
造成下背痛的原因很多,如:外傷、跌倒、施力不當、搬重物、感染、腫瘤和脊椎畸形等,常見的下背痛成因可分成以下三大類:
1.
姿勢不良
2.
動作功能異常
3.
結構異常
此外,梨狀肌症候群也容易出現單側下背痛(請看本教室-梨狀肌症候群與坐骨神經痛),其他如長短腳或足弓異常(請看本教室-扁平足與高弓足),也會使得下背壓力增加、導致下背痛。
l 姿勢不良導致下背痛

ü 腰椎排列過平:坐姿不良
ü 腰椎曲度增加:懷孕、啤酒肚、穿高跟鞋、睡過軟的床
ü 其他:脊椎側彎或駝背
l 動作功能異常導致下背痛
動作功能異常導致下背痛,其原因為動作使用不當(如:動作反覆、湖動幅度過大、不正確抬舉重物和彎腰)、背部組織彈性不足或背部肌肉力量不足。日常生活中最常出現的動作為彎腰,正常彎腰除了涵蓋腰椎動作外,也包含薦椎和骨盆動作(如圖),當腰椎、薦椎或骨盆區域出現問題,都會影響其他地方,造成疼痛。
l 結構異常導致下背痛
腰椎椎間盤突出(HIVD)、關節退化(如:骨刺)、腰椎滑脫和椎管狹窄等結構異常,為造成下背痛與產生神經症狀的最常見原因。
1. 腰椎椎間盤突出
椎間盤位在兩相鄰脊椎與脊椎間的軟組織,過度受壓或反覆旋轉動作,且隨年紀增加,椎間盤的水分減少,負重能力降低,需要靠肌肉去分擔承重,但老年人的肌肉通常無力,使得椎間盤承受過度壓力而向後突出,壓迫後面神經根,出現神經症狀或肌肉無力。最常見於第五腰椎(約90%的動作包含此部位),可能出現腳踝肌肉無力。
2. 關節退化
隨老化和反覆動作,會造成關節退化,形成骨刺。當肌肉無力或動作不當,會使得骨刺壓迫神經,而產生神經症狀。
3. 腰椎滑脫
脊椎滑脫,為脊椎(通常是腰椎第四或五節)鬆脫並向前方滑動,易加速椎間盤和關節退化與椎間管狹窄,壓迫神經而產生神經症狀。常為懷孕、啤酒肚、穿高跟鞋、睡過軟的床等造成腰椎排列曲度過大,而形成腰椎滑脫。
4. 椎管狹窄
椎管內有脊髓神經,當椎管狹窄、空間減少而壓迫神經,會產生神經症狀,如麻痺或肌肉無力等。
l 下背痛會出現什麼神經症狀?
依照所壓迫的神經會在相對應的皮膚位置和肢體動作(如圖與下表),出現酸麻、無力等症狀。
![]() |
神經相對應的皮膚感覺位置 |
神經與相對應的動作
|
|
L2
|
大腿彎曲
|
L3
|
膝蓋伸直、大腿彎曲
|
L4
|
腳踝背屈、膝蓋伸直
|
L5
|
大腳趾伸直、腳踝彎曲
|
S1
|
大腿伸直
|
S2
|
墊腳尖、腳踝曲屈
|
其評估方式可見本教室-脊椎相關疾病診斷方法。
l 如何治療下背痛
下背痛的治療依急性、再發性或慢性,而有所不同,且因了解造成下背痛的原因,才可以給予最有效的治療方式。常見的治療包括以下:
1.
電熱療儀器:短波、干擾波、超音波、熱敷
2.
腰椎牽引
3.
徒手治療
4.
治療性運動
5.
衛教
詳細治療下背痛的方式,請見本教室-全面性下背痛預防與治療
如有相關更進一步問題,歡迎來信找葉老師諮詢(E-mail: kennyyeh0217@gmail.com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